经常有学生问我:“老师,学习的时候总爱胡思乱想,导致学习分心,该怎么办呢?”
我常说:高中生最怕的,不是题目难,也不是竞争激烈,而是“想太多”。
现在的高中生和十多年前相比,思想普遍成熟,对新鲜事物接受快,也更渴望自由。
小脑袋里火花四溅,天马行空,本来挺好,但一旦“想太多”,很可能就会把学习的劲头消磨掉。
其实,在校园里,我经常能看到几种典型的“想太多”模式:
① 愤世嫉俗厌学型
刷了几条短视频,看了几篇批判教育体制的文章,立马觉得这个世界不公平:
“为什么某些地方一本线那么低?”“为什么学校连发型都要管?”“这哪有自由可言?”
于是开始讨厌学校、讨厌老师、甚至嫌家长啰嗦。
可真正能做的反抗方式,却只有一个——不学习。
最后受伤的,还是自己。
② 摆烂自我安慰型
考得不好,安慰自己“大家都差不多”;
作业没做,看到同桌也没写,立马心安理得。
一旦环境里充满这种氛围,就很容易随大流。
可别忘了,大家都摆烂,最后考大学的名额可还是有限的。
别人不学,其实正是你冲上去的机会。
③ 负面情绪爆棚型
有的同学因为一点小事,能难受一整天,还会不断翻出过去的糟心事,越想越丧。
在人际关系里也是如此,一句不合心意的话,可能就升级成“绝交”。
谈恋爱的同学更容易中招,对方一句没头没脑的话,就能让自己琢磨半宿。
④ 一厢情愿多想型
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总是脑补别人怎么看自己。
“是不是觉得我很蠢?”“我刚刚说错话了吗?”“老师刚才的眼神,是不是针对我?”
这种无休止的自我怀疑,往往让自己陷入痛苦。
⑤ 接受无用信息过多型
互联网时代,手机推送的短视频、八卦段子、娱乐解说,把学生的注意力彻底打乱。
今天是影视解说,明天是萌宠,后天是旅行……
看多了,脑子就像被塞满了垃圾信息。
以为自己在开阔眼界,其实慢慢被困在“信息茧房”里。
⑥ 过度关注未来型
不少学生经常问:
“我以后能上什么大学?”“选什么专业比较赚钱?”“我这一生会不会成功?”
提前思考未来是好事,但过度焦虑未来,往往让自己忽视当下最重要的任务——
把眼前的学习搞好。
那么,怎么跳出来?
想太多是习惯,但习惯是可以调整的。
几个小方法,也许对你有用:
1、与另一个“自我”对话
当你发现自己胡思乱想时,先停下来,问问自己:
这些想法有事实依据吗?
还是纯粹的感觉和脑补?
想这些对我有帮助吗?
有时候把问题写下来,答案就会清晰很多。
2、制定清晰的学习计划
心里没数,就容易乱想。
不妨把学习任务拆成小目标,比如今天数学完成哪几页、英语背哪些单词,清清楚楚写在学习计划本里。
每天打个勾,既有成就感,也能让大脑专注。
3、少刷手机,多念书
给自己设个“手机使用时间”,比如每天固定晚饭后才能看一会儿。
学习时干脆把手机收起来,调到“勿扰模式”。
别让手机算法牵着鼻子走。
4、找人聊聊,及时疏导
负面情绪不要硬憋着,可以找信任的朋友、老师聊聊。
如果实在没人倾诉,那就写下来,把情绪释放掉。
情绪就像风,来了,走了,也就过去了。
5、换个角度看待“环境”
如果你身边的人都在摆烂,不要跟着摆。
换个思维:他们不努力,反而是在给你制造机会。
孤独一会儿没什么,但成绩上去了,你就会发现自由感和掌控感。
6、专注当下,减少杂念
不要动不动就觉得“众人皆醉我独醒”。
真正的成熟,不是冷漠和麻木,而是即便知道生活有不公,依然努力去改变。
对高中生来说,最大的责任就是好好学习。
写在最后
同学们,过度思考看似“深刻”,但其实是一种“陷阱”。
别让无用的信息、无谓的焦虑、虚幻的脑补,夺走你最宝贵的学习热情。
真正的自由,不是想东想西,而是把学习搞上去。
只有当你有了选择的权利,才谈得上自由。
所以,请记住一句话:
一个高中生最大的清醒,就是不顾一切地去学习。
未来是属于你们的。
加油,少年!
炒股配资平台知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