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血酶、蛋白C、蛋白S是抗凝系统中最重要的三个抗凝蛋白,我们称之称为“抗凝三剑客”。
按照抗凝作用强弱排序,依次是抗凝血酶、蛋白C、蛋白S。蛋白C的抗凝活性占抗凝系统的20%~30%,位居抗凝三剑客之第二位。
前面我们介绍了抗凝血酶,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蛋白C。
图片
图片
什么是蛋白C?图片
蛋白C(protein C,简称PC),主要由肝脏合成,是一种依赖维生素K的重要生理性抗凝蛋白。1976年从牛血浆中分离出来,因位于离子交换层析中的第三洗脱峰(C峰),故称为蛋白C。
蛋白C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液中,可被血栓调节蛋白-凝血酶复合物激活为活化蛋白C(activated protein C,APC)而发挥抗凝作用。APC可灭活活化的VⅢ因子(VⅢa)和活化的V因子(Va),进而阻碍凝血因子X和凝血酶原的活化(见下图)。
此外,APC还可限制Xa与血小板结合,灭活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并促进纤溶酶原激活物的释放,促进纤溶系统活性。
图片
图:凝血-抗凝机制示意图
【关于血栓调节蛋白】
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简称TM),是内皮细胞膜上的凝血酶受体之一,与凝血酶结合(形成血栓调节蛋白-凝血酶复合物)后降低凝血酶的凝血活性,同时显著增强凝血酶激活蛋白C的能力。因此,TM是使凝血酶由促凝转向抗凝的重要的血管内凝血抑制因子。
图片
蛋白C异常的临床意义图片
正常情况下,PC活性范围为70%~140%(发色底物法),PC水平(含量)范围为3.0~5.2μg/ml(酶联免疫吸附法)。在特殊的生理或病理情况下,蛋白C会出现异常。
图片
图片
蛋白C缺陷症图片
多种因素或疾病会导致PC活性和或水平下降,即出现蛋白C缺陷症。而蛋白C缺陷症是中国人群常见的遗传性易栓症类型。
【危害】
一方面,PC缺陷症会使机体抗凝功能下降,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栓症),进而增加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复发性流产、胎盘早剥、早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如先兆子痫)等不良妊娠结局以及不孕症等的发生风险。
另一方面,由于PC是维生素K依赖性抗凝因子,且半衰期比凝血因子II(即凝血酶原)、IX和X更短,在口服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后,蛋白C会先于多数凝血因子降低,在短时间内使凝血系统失去控制,引发高凝状态,因此,蛋白C缺陷症患者使用华法林作为初始治疗可能引起血栓倾向加重、皮肤坏死等不良结局。
【类型】
(1)根据病因,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类:
遗传性PC缺陷症:蛋白C基因变异,如PROC(c.565 C>T)突变
获得性PC缺陷症:维生素K缺乏或应用维生素k拈抗剂、严重肝病、肝硬化等
(2)根据活性和水平变化情况,可分为I型和II型:
Ⅰ型:蛋白C含量及活性均降低
Ⅱ型:蛋白C活性降低(但含量正常)
图片
蛋白C检测方法及收费图片
目前临床关于蛋白C的检测包括两类:一类是对其抗原即含量的检测,另一类是对其活性的检测。其中,抗原检测常用的是酶联免疫吸附法,活性检测常用的是发色底物法。
目前大多数省份(如,山东、陕西、湖南等)已将蛋白C活性检测(项目名称:血浆蛋白C活性测定(PC),编码:250203051)和蛋白C抗原检测(项目名称:血浆蛋白C抗原测定(PCAg),编码:250203052)纳入医保范畴,其一般归属于临床血液学检查下的凝血检查项目,收费在20~80元之间不等。
图片
蛋白C检测的临床应用图片
蛋白C检测临床应用广泛,可用于易栓症人群的筛查,早期避免血栓形成;在抗凝治疗上,可用以指导华法林的使用;另外,PC检测还可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的筛查指标,为临床治疗提供信息。
易栓症的诊断和VTE病因筛查2021年《易栓症诊断与防治中国指南》在易栓症和VTE患者(尤其是年龄<50岁、特发性、复发性、少见部位的VTE患者)病因筛查中推荐进行蛋白C活性检测,并提示对于蛋白C缺陷症患者不建议使用华法林初始治疗。
病理妊娠的风险评估和病因筛查蛋白C检测是评估体内凝血状态的重要指标,PC缺陷症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复发性流产、胎儿生长受限、早产、妊娠期高血压等不良妊娠风险增加。PC检测可用于病理妊娠风险评估,及早干预,避免妊娠期血液高凝导致的不良妊娠结局;同时可以用于不明原因的多次病理性妊娠(习惯性流产、胎儿发育停滞、死胎、子痫前期、胎盘早剥等)的病因筛查。
指导华法林的临床应用华法林作为维生素K拮抗剂会抑制维生素K依赖性的蛋白C合成。一方面,对于PC缺陷症患者不建议使用华法林治疗;另一方面,在使用华法林治疗的最初5天内建议重叠使用低分子肝素等其他抗凝药物,以缓解华法林引起的短暂的高凝状态。
在心脑血管疾病及肝脏疾病中的应用研究显示,检测血浆中PC含量及活性变化,对研究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血栓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理和诊断治疗、病情监控均有重要意义。同时,血浆PC含量或活性降低的程度可作为肝功能受损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图片
蛋白C检测的注意事项和局限性图片
01PC检测结果容易受生理病理状态、环境及药物因素的影响,需选择检测时机,且可能需要多次测定。
VTE急性期和华法林抗凝治疗导致PC水平下降,其检测应在血栓急性期后、停用华法林2周以上进行;
PC水平还受其他获得性因素(如,手术)影响出现一过性降低,不应该仅凭一次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诊PC缺陷症;
PC检测应当避开妊娠期,筛查前避免使用抗凝或激素类药物,如果发生流产,至少在流产6周后进行。
02PC检测反应当下蛋白C水平,当存在基因变异时,该指标在一定时期内可能仍属于正常范围,但随着基因的表达会再次异常。
03目前绝大多数实验室给出的PC指标参考范围多是非孕期和普通人群,缺乏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妇女)的参考范围 。
04PC异常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也可能因获得性因素导致,仅筛查蛋白表型指标无法判断是遗传性的还是获得性的,而如果是遗传性的PC缺陷症则可能需要长期或终生抗凝。
参考文献:
[1]《自然流产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2020 年版)》
[2]《易栓症诊断与防治中国指南 (2021年版)》
[3]《复发性流产合并血栓前状态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4]《遗传因素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中的作用》
[5]《复发性流产病因检查专家共识》
[6]《抗凝血酶缺乏症的抗凝药物选择》
[7]《病理生理学(第九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炒股配资平台知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