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你好,我是内容创业10年的富叔。在河南巩义的康百万庄园里,有一块著名的匾额,上面写着“留余”两个字。
意思是提醒后代,凡事不可走到极端,要懂得给自己留一分余地。
这个看似普通的道理,却蕴含着深厚的智慧。
翻开王阳明的《传习录》,同样可以看到类似的思想。
他说:“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
这句话的意思是教育孩子时,不在于让他学得越多越好,而在于能否真正学透。一个孩子若有能力记住两百字,作为老师和父母,你不必逼他死记硬背到极限,而是只教他一百字,让他有余力。这样一来,他既不会感到厌倦,也能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和满足。
仔细体会,这和我们今天盛行的“鸡娃文化”完全相反。
现代教育提倡“逼一逼”,能学100字,就要想办法让孩子掌握150字;能背200字,就要强迫他们突破240字。结果呢?孩子心里压力重重,学习变成了一种折磨。
而祖先留下来的智慧却告诉我们:教育真正的秘诀,是“留余”。
这不是放松要求,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把握。
它懂得“过犹不及”,懂得让孩子保持兴趣、保存灵气。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就会明白:
学习不是赛跑,孩子的成长不是一场拼尽全力的角逐,而是一个需要“呼吸”的过程。
留一点空间,留一点余力,孩子才可能走得更远。
图片
学习时间要留余,别让孩子变成“学习机器”
根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小学生每天课后学习时间超过3小时,而自主支配的时间却不足1.5小时。
也就是说,大多数孩子几乎整天都在“学习”中度过。
可孩子不是机器,他们需要发呆的时间,需要盯着天空发呆的时间,需要蹲在草地上看蚂蚁搬家、看蝴蝶起舞的时间。
这些看似“无用”的时光,其实是他们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生长的土壤。
但是现实中,很多父母一旦看到孩子没有拿起书本,就会焦虑不安。
孩子刚想休息一下,大人立刻催促:“快去写作业!”
作业写完了,还得预习、拓展,甚至被硬拉去刷题。
似乎每一分钟不学习,都是浪费。
我有个同事,之前就是典型的“时间填满型”父母。
她给孩子报了好几个补习班,钢琴、英语、奥数全都排满。
可孩子写作业时总走神,心不在焉。
后来,她试着每天固定留出1小时,完全由孩子自主支配。
没想到,孩子居然开始自己观察昆虫,还兴致勃勃地写下“昆虫日记”。
在学校项目学习展示时,他的作品成为全场焦点,眼神里的光芒重新亮了起来。
建议: 每天至少给孩子留出1小时的“自由呼吸”时间。可以玩,可以发呆,可以什么都不做。对孩子来说,这不是浪费,而是一种精神调节,就像成年人需要休假一样。
图片
学习难度要留余,别盲目“超前学”
近年来,很多家长都热衷于让孩子“超前学习”。
幼儿园学小学的知识,小学学初中的内容,甚至三年级的孩子要提前学六年级的数学。
但孩子的学习就像小树的成长,树苗根基未稳,就被硬生生往上拉,结果不是长高,而是被折断。
我妹是教师,她曾经带过一个班,有位家长坚持让孩子提前学高年级数学。
结果孩子课堂上完全听不懂,回家时常常哭喊“我太笨了”。
久而久之,连最基础的数学题他都不敢尝试了。
过度拔高,换来的不是超前,而是自我否定。
教育专家曾说,孩子的学习难度应该“跳一跳,刚好能够得着”。
太容易的内容无法激发兴趣,太难的内容只会挫伤自信。
只有在合适的难度中,孩子才能感受到努力带来的收获,从而越学越有劲。
建议: 家长不要盲目跟风“超前学习”。孩子理解不了,只会靠死记硬背,学得“假懂”。真正的优势,不是跑在别人前面,而是在当下的阶段把知识打牢,把思维方式养成。
图片
图片
学习内容要留余,别贪多嚼不烂
现在的孩子,有的课程表比成年人还要繁忙。
学钢琴、画画、舞蹈、编程、围棋、作文……几乎每天都有不同的课外班。
可结果呢?孩子样样都接触过,但样样都停留在表面,没有一门真正学透。
我妹曾见过一个三年级的小女孩,周末从早到晚都在不同培训班之间奔波。
钢琴弹得错音连连,舞蹈动作记不住,作文也只是中等水平,看似“全能”,实则“全不会”。
反观另一个孩子,家长没有逼迫他报太多课程,只是顺着他对围棋的兴趣发展。
结果短短几年,他就在市级比赛中拿了奖。
那一刻,他的眼神里闪烁着自信与热情。
这让我明白:教育不是填鸭,而是点燃。
与其贪图“广而全”,不如选择一两门孩子真正喜欢的,并深耕下去。
建议: 不要让孩子陷入“多而浅”的误区。术业有专攻,孩子有兴趣,才能学得深入。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一个“样样会一点”的人,而是让孩子找到真正热爱的方向,并在其中发光发热。
王阳明说过:“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
意思是孩子天生喜欢玩耍,不喜欢被过度约束。
所以,教育中最重要的智慧,就是留余。
给孩子留一点余地,他才有自由成长的空间;给孩子留一点余力,他才有奔跑探索的动力;给孩子留一点余味,他才会觉得学习原来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所谓“恢复孩子的灵气”,并不是要他们在成绩上比别人更突出,而是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一种纯粹的热情与创造力。
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把孩子变成一个会考试的机器,而是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始终保持眼里的光、心里的暖。
因此,请记住这两个字:留余。
这才是父母能给孩子最大的礼物,也是孩子灵气得以保存和绽放的根本。
点亮❤,留余,是一种信任,也是一种成全。
扫码进读者群,一个托举和滋养你的地方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点击 关注富书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炒股配资平台知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